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2015-12-10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对 策: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

教学准备:台秤、红枣、膨化食品、大米、鸡蛋、水果、课件,学生分成6人小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红枣和膨化食品争论的情境。谈话: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为特殊的朋友,他们正在争论,都说自己重,到底是谁重呢?红枣和膨化食品都在你们桌上,你们能想办法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学生小组活动后,交流解决办法。

教师相机板书:掂一掂 称一称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红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和称一称,我们发现这袋红枣重,红枣究竟有多重呢?那就试着把红枣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

谈话:秤面上,指针都指着这个1,到底是什么呢?看来我们还要对秤研究一下。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桌上的台秤,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

问:你知道kg表示什么吗?

知道的学生进行解释,教师适当进行补充说明和提问。(如:秤面上的指针指着2表示什么意思?台秤最多能称多重的物体等。)

3、学生再次称一称红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

谈话:认识了秤,也知道用千克作重量的单位,再次称一称红枣的重量,然后交流称的结果。再掂一掂,体会1千克有多重。再掂一掂一袋膨化食品有没有1千克重,用秤称一称,看一看膨化食品的重量够不够1千克。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1)称一称、拎一拎1千克大米。

(2)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1千克鸡蛋。

想一想:同样是1千克鸡蛋,每次数出的个数都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大米或鸡蛋吗?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除了刚才的那些物品,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千克作单位表示有多重。课件出示第1题。

生观察后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这袋大米标明的净含量是5kg,把这一袋大米放在秤上称应该是5千克,还是比5千克多?为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超载的危害。

3、播放你知道吗的内容。

4、认识形形色色的秤。(课件出示)

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

5、做想想做做第3、4题。

观察并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根据信息你问题。

读出水果大约有几千克?

比较3和4,有什么不同?(突出大约,主要是指针的指向)

6、做想想做做第5题。

各自列式,全班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完成想想做做第6、7题。

将课前收集的包装袋拿出来,找出1千克的物品。

回忆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板书设计: 认识千克

重量 千克 kg 又叫公斤

□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

课前思考:

课前准备好一些实物,本课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可以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让学生比较,并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准确知道体重的轻重。第二步,可以学生在此前提到的用秤称一称的想法出发,追问:你见过哪些秤?第三步,学生用盘秤称物体的轻重,初步认识1千克和几千克。

课后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以此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激发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在练习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大小,用学生熟悉的物品,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使知识更丰富、形象,深化对千克的认识。但是,本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活动环节比较多,再加上这种活动型的课形,学生比较兴奋,因此,学生的活动有点失控。

课后反思:

本堂课是认识千克,千克本身就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已经有了很多了解,但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堂课中,教师力求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

课后反思:

课前我们准备了很多教学用具和实物。课堂上,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激发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学生对1千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基本学会看台称。但是,本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因活动环节比较多,再加上学生好奇心较强,课堂纪律不是很好。

课后反思:

本节课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课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备学生不但能够认知千克,而且能感知千克。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乐趣。所以本节课在学生初步感知千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利用称一称、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物体,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丰富学生对1千克的认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比较兴奋,东西又比较多,都想 来称一称,课堂上就显得比较乱,而且称的刻度比较小,看不清楚,所以好多同学都跑上前来看了,所以更显得课堂有些失控了。今后在上类似课的时候应该课前先跟同学们规范一下课堂纪律。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