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言表达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文章的载体。近年来,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发展,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测试已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口语表达与写作训练中对此也有明确要求,因而中招考试中“语言运用”之类的试题有所增加,新题型不断出现,所占分数比重也呈上升趋势。
那么怎样来复习这部分知识呢?一句话,要把握“简明、连贯、得体”这一语言表达的总体要求,不管题型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怎样才能做到简明呢?首先,要删除多余的语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其次,用代词或指代性的短语替换冗长的语句;第三,避免因表述歧义而造成的误解。词义一定要确定,语序一定要恰当,指代一定要清楚。
语言应用的第二个要求就是连贯。连贯是指前后句子意思贯通,没有阻碍。语言表达连贯的训练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话题和陈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第二,句序安排要合理;第三,注意处理好语言的呼应和衔接。
下面我们以温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一道题为例,谈谈语言连贯的问题。
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补写第二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与一、三节保持连贯。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
上学后,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意绵绵。
从话题和陈述角度看,三节诗是一致的,都是歌颂母爱。从句序看,此诗依照时间顺序用“小时候”、“上学后”、“长大后”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贯穿全诗,概括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眷恋之情。诗人选取了“小时候”母亲给予我的“乳液”,“长大后”母亲为我缝制的“枕头”作为母爱的具体体现,写自己享受到母爱时的感受“香甜甜”、“爱意绵绵”。那么在补写段里,我们就应紧扣“上学后”这一特定时段,选取能够体现母爱的天寒送衣,雨天送伞,精心缝制的书包,放学后桌上热腾腾的饭菜等具体实物以及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补写第二段的内容。
除了内容上要上下呼应连贯外,还要注意结构上的衔接自然,语言上的情调一致。一、三小节在结构形式上每节四句,长短句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之美,补写段也应注意到节与节的均衡对称。语言上,一、三节巧妙运用了动词“融”、“吮”、“藏”、“枕”及形容词“香甜甜”,“爱意绵绵”,补写段也应选用恰当的动词以及表达具体感受的连绵形容词。只有以上几个方面都注意到了,语言表达才称得上是连贯的。
得体,是语言表达的第三个要求。它是指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语言,这是对语言使用的高标准要求。要做到语言得体,第一要符合语境要求,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表达方式正确使用语言;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是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只要我们平时留心,加强训练,我们一定能在任何场合都有得体的语言。
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中招考试的要求,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