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长...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

2015-10-1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2526页的内容。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1课时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例1,通过例1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目的

结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并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

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迅速的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4、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法选用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时我主要选用四种教学方法:

1、操作感知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新课伊始,我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形状,并要求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之后再由多媒体电脑演示展开过程,强化空间观念,增加学习趣味。通过操作,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为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好充分准备。

2、自学讨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才能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步学会学习。因此,教学中我较为重视自学讨论这一方法的应用,在学生操作、观察后,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准确地获得表面积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借助电脑博士向他们提问: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围绕本课难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而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

3、尝试发现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已弄清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此时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尝试完成例1,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允许各类学生提出自己在探索中的疑难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有启发性地进行点拨,以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元认知水平。另外,启发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4、练习应用

完成课本上相应的做一做,及时反馈自学情况和巩固计算方法,并深化应用,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本课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在对几何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主要体现在:

1、借助直观建立空间观念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从而获得直观表象,建立表面积的空间观念,这是探究几何知识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特别是公式的推导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2、抓住解题关键的方法。引导学生围绕电脑博士提出的思考题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进而应用到表面积的计算,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体现思维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数学要抓住解题关键,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采用自学启导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程序如下:

(一)复习导入

由电脑博士出示复习题,激趣铺垫。

1、口答: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揭示课题

(二)自学新知

1、任务驱动,引导方向

2、动手操作,自学课本

学生动手剪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标明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自学课本,获得表面积的概念。(展开后如图)

3、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电脑博士提出思考题: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形成共识,并完成练习六第1、2题,练习求一个面的面积。

4、尝试完成例1,启导理解

学生自己按课本上的提示完成例1,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然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组织学生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三)练习应用,逐步深化

1、完成课本上相应的做一做。

2、深化练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一种长方体纸盒,长4厘米,宽3厘米,高5厘米。制作30个这样的纸盒,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

B、一个长方体塑料盒,长10厘米,宽和高都是6厘米,计算它的表面积。(你能想出哪几种方法?)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

2、作业:设计、制作一个实用、美观的长方体纸盒。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