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生活情境的...

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019-03-15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的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由之前的被动学习转向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导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文章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融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探讨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一、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小学一年级新生对新事物、新知识充满好奇,但上学前掌握知识的情况差异很大,基于此,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培养自主学习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教学工作中给予每一个学生足够的重视和耐心。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氛围,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唤起学习数学的欲望。例如,在教学第一节课《生活中的数》时,小编先从学习的新环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教室,寻找教室中的数。由于一年级新生刚踏入小学,身边的人、事、物,甚至学习的形式都完全不同,但好奇心强,好胜心也强,因此争先恐后地喊出来:2个门、4个窗子、1幅画出现的答案越来越多,一些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更会到处寻找:还有后面的黑板上有7个字、一共有8条窗帘经由学生的认真搜索,隐藏在教室中的数一个不落地展现在眼前。以身边的事物入手,在学生置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生活的广阔空间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与奥妙,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大大增强学生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及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融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学习,同时,也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情境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需要教师积极将生活场景与数学知识融合,并进行创新性构建,使其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小学生生性活泼,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催生疑问,与生活相联系,可以把这些问题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加减法25+20=?2013=?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隔壁王奶奶家喂了25只鸭子和20只母鸡,鸭子和母鸡加起来一共多少只?有一天王奶奶家的20母鸡在集市上卖掉了13只,请问现在王奶奶家还有多少只小动物,其中还有多少只母鸡?在数学问题中融入生活实例,不仅为学生展示出一幅真实的生活情境,令其产生想象,生动形象地表现数学知识的魅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教学方法的使用虽然有着诸多的优势,但是这也只是一种形式,要进行合理的运用,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1]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和备课过程中,多方探索学生的需求,将学生引入情景学习中。同时,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不仅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对于声音、图片、视频比较敏感,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融入适当的多媒体元素,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商品折扣计算学习时,可让学生去商场询问洗衣机的价钱,并要求学生汇报最优惠的价格。学生经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A商店全体商品打7折,B商店是商品减免原价的30%。小编告诉学生,这两家店铺的优惠程度是相同的,学生很困惑。此时,教师相机将百分数和折扣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把形象生动的生活实例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相信这个知识的学习将会是难忘的。

三、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小学数学的学习,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带领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潜力,以满足其对知识的需求。教师应围绕提高学生能力开展教学,将重难点提炼出来,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产生共鸣。教学应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在课堂中催生生活元素,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学习也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如何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实例相结合,成为教师教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是一个实践者和探究者,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应该有所深入,教师切勿机械地教授知识。通过生活实例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增强了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只有深入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课堂由师生共创。学生希望家长和教师充分认可自己的行为,并且渴望得到表扬。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采用激励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接触新鲜事物,开阔视野,运用适合的情境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例如,教师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松鼠兄弟做了饼干要与同伴分享,哥哥说:每个朋友送去全部的十分之一吧?这样我们还剩下一半。弟弟说:不行,我们要送出去二分之一,这样我们自己也有二分之一。松鼠兄弟争执起来,都觉得自己有道理,便找松鼠爷爷评理,松鼠爷爷说你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松鼠兄弟想了想,便按照弟弟的方法送给5个朋友。这样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养成自己的学习思路。教师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方式建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可见,情境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主动思考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乐趣。[3]基于生活情境,巧用生活实例进行教学,是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体现。在今后的教学中,小编将继续注重从学生的童真中来,到数学的美妙中去,与这些敏而好学、认真探索、孜孜不倦的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莉.情境,让数学连环画演绎别样精彩[J].小学教学参考,2017(35).

[2]倪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0).

[3]施林丽.尝试、碰撞、提炼、变式组成数学解题教学四环节:以平面向量共线定理应用为例[J].小学数学,2017(5):10-12.

作者:颜新疆 单位: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