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对策-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谈小学数学...

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对策

2016-10-28

【本文发表于《重庆教育》2011年第1期】

课堂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有效教学的理念转化为一个个课堂演绎过程,我们在分析众多小学数学名师、骨干教师精彩课堂,解剖各种赛课、展示课的成功课例,反思自己长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必须有效把握教材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有效把握教材,准确领会教材编排目的,然后据此组织科学合理、生动丰富的学习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研读教材时,应以“促进学生有效构建”为价值导向,从学生的视角、编者的视角品读教材的每个细节,并对教材作扬弃与优化处理。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教学中,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分别是两端都种、一端种、两端都不种三种情况,很多老师都以种树的不同情况为立足点,采取逐个击破的方式,把三个例题分成三至四课时进行教学。这种“只见树木”的处理方式有道理但不怎么有效率,至少不是高效,操作不好还会使学生落入死扣公式,不求甚解的圈套,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灵活性都不是最佳的选择。一位教师在一次市级赛课中执教这一内容时,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视角解读教材分析发现,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都是“一一对应”思想的具体体现。两端都植树时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一一对应后,树多一颗;一端植树时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刚好一一对应;两端都不种时,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间隔多一个。她于是用一一对应的思想统领三种植树模型,在一课时里呈现这三种情况,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借助能反映一一对应思想的直观图像,帮助学生建立树与间隔之间一一对应的思维表象,为植树问题给一个形象化的思维支点,然后自然顺利地探索各自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自我建构连贯、紧密的认知。整个课堂既大气又简洁高效,从而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良好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应有效分解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首要环节,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全面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目标的拟订须建立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并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课时目标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课堂环节目标达成效果的优化整合。所以教学预设时,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分解课时目标,把课时目标细化为环节目标,在各个教学流程中逐个落实。也就是说在各个教学环节,要搞清楚该干什么,应达到什么目的。如浙江省特级教师金莹老师执教“集合”一课时有以下精彩片段:

(出示红黄两个橡皮圈)师:红圈里站喜欢姚明的同学,黄圈里站喜欢刘翔的同学。请全体同学来站一站。

喜欢姚明的同学站入红圈,喜欢刘翔的站入黄圈。又有一些站在红圈的学生要走出站到黄圈去。

师:你们怎么犹豫,要出去啊?

生:我们喜欢姚明,也喜欢刘翔。

师:这可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提出了将黄圈和红圈拉拢来交叉,喜欢姚明又喜欢刘翔的同学站在交叉处。

师:站在交叉处的同学分别是哪类同学?你能把这样的站法画出来吗?(引出韦恩图)

金老师在这节课里把“用韦恩图描述集合现象”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分目标:呈现集合、引出韦恩图、用韦恩图描述集合现象。上述教学活动就实现了引出韦恩图的教学目标。整个课堂的每个环节的目标都十分明确清晰,各个教学活动为实现课时目标各自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功能,这样的课堂往往给人以层次分明、简洁高效、大气天成的艺术感受。

三、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有效创设情境

教学实践表明,一个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有效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情境的创设不在于形式多样和情节的复杂,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就是情境创设要有利于有效的实现学习目标。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小数,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几个小数:0.2、0.20、0.2000000000。

生读后,师问:你们读了后有什么想说的?

生:第三个数的0太多了,读都读不清楚。

生:后面的0可以去掉就好了。

师:你们觉得这个小数后面的0可以去掉吗?

生:我认为可以,这三个数的大小是一样的。

师:去掉小数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会不会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探讨的问题。我们首先来研究0.2和0.20,你们认为这两个数大小一样吗?如何说明?请大胆尝试一下。

生1:0.2元和0.20元都是2角,所以0.2=0.20。

生2:0.2表示2个十分之一,0.20表示20个百分之一,也是2个十分之一,所以0.2=0.20。

……

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读数后自发产生了真实的问题,教者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在课堂中成功的营造一个有效地问题情境。这个情境有效地反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产生了问题,就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而原有的知识又不能得出结论,新的探究就由此开始了,因而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问题情境虽说简单,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要求有效设计问题

问题能给思维以动力。教学环节的构建和情境的创设都要注重数学问题的设计,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有效的教学问题应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适时呈现,要能在关键点或重难点处,激起学生的思维的波澜,牵引学生的研究活动向纵深推程。如上海特级教师潘晓明老师在“素数与合数”教学中,用正方形拼长方形,当学生用3个正方形拼出1种长方形,4个正方形拼出2种长方形,12个正方形拼出3种长方形后,以精彩的问题引导如下:

师:如果给出的正方形个数越多,能拼出的长方形个数会怎样?

生:会越多。

师:给出的正方形个数越多,你们是说拼出的长方形个数——

学生在此齐声回答:会越多。

教师保持沉默。学生陷入沉思……在课题短暂的寂静后,学生议论起来。

生1:不一定。

师惊奇的说:他说不一定?(不少学生附和)说话得有事实依据啊!

生2:确实不一定,4个正方形拼出2种长方形,而5个正方形只能拼出一个长方形。

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却不止一种。你觉得小正方形的个数是多少个时,只能拼出一种长方形?

学生交流,得出小正方形的个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时候只能拼出一种长方形。师生由此提炼出“素数”的概念。

这个片段中,潘老师的两个问题“如果给出的正方形个数越多,能拼出的长方形个数会怎样?”、“小正方形的个数是多少个时,只能拼出一种长方形?”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力的推进了探索“素数”的教学进程,将学生的探究视线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深层,从中发现素数的概念。

五、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要力求有效利用生成

有效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鲜活的课堂资源常常是转瞬即逝,课堂上我们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生成信息,就应该善于捕捉,及时抓住并作为学生思维的切入点,把意外生成信息有效纳入课堂教学过程,挖掘出内在的教学价值并适当的放大和扩展,促使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进入一个深度和谐的美好境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中“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的教学时,一位教师用“每边都摆5盆——每边都摆16盆——每边都摆106盆”的操作演示,让学生一次次感受摆的规律和计算一周至少所需花盆数的方法,然后用“如果摆A 盆花,那么沿正方形边长摆一周至少需要多少盆花”这一问题,帮助学生概括计算正方形一周所需花盆数的规律,学生有前面几次练习的启发,顺利地得出了一周所需花盆数为:(A -1)×4。但就在课堂教学准备按预设进行下一个环节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正方形每边只摆一盆,那么(A -1)×4等于0,这个算法不对。教师一楞之后,及时抓住这一极具价值的发现,让他说出具体的想法。学生边说边画的讲解了每边摆一盆,有两种摆法,一种只要2盆,一种要4盆,但都不能用(A -1)×4算出一周所需花盆数。教师把这一生成信息交给全班学生,应该怎么算才会不出现这样的矛盾呢?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个统一的算法:每边盆数×4-角上的盆数。这一教学过程教者敏锐地抓住了与众不同的价值生成,并扩展到全班,让全体同学在讨论中感受和体验到新方法的完整性。既呵护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所想的问题,又给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六、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必须有效组织练习

练习是一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培养积极地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一节数学课中,练习是否有效率、是否有效果,将是决定这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还要考虑学习的前后联系和影响,把握练习的质和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倍的认识”一课,一位教师立足于当节课学习和后续学习发展,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把8个圆片摆成两行,用“ 是 的几倍”说一句话。学生在操作中得出了五种答案。这个层次的练习检测了学生对“倍”概念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也为今后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知识作了铺垫。第二层:继续设置思维障碍,看图用“倍”来说一句话。(图为第一行:○○○第二行:○○○ ○○○ ○○)学生分别用“谁比谁的几倍多几”和“谁比谁的几倍少几”说话。在这个层次练习中学生真正理解了“倍”的含义,能从多种角度用“倍”来介绍两行图的关系,这其实就是后要学习的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知识。第三层次:用图或者是算式表示6的3倍。学生分别用图形、加法算式、乘法算式表示了6的3倍。这位教师组织的三个层次的练习,突出了数学的本质和学科特点,用图和算式来分析和表述提供的信息,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数学图形、符号等的意识。既立足于基础概念的理解,又有适当提升,使学生同化新知识、内化新知识的同时,为后续学习发展做好了铺垫。

七、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教师要有效反思提升

现在的课堂很少再有教师示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算法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虽然解决了问题,但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缺乏数学层面的反思、比较与提升,其认识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情境性与局限性。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积累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的经验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回顾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解题经验中提取可操作成分,及时把解决问题活动中形成的潜在的且不规范的经验改造、提炼为有意识的且规范的形态,这样的学习经验才能具有更广泛的迁移力,使学生能够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在回顾与反思中,引导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作求同分析,在寻找共同的规律和特点的过程中,提取思维方法中的能有效操作的部分,通过提炼总结形成为“策略”。另一方面作求异思维,在不同思维方法的比较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促使学生的认识深化。通过不同方向的归纳提炼,学生在交流、比较、反思的过程中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内化为可灵活运用的经验系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