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习活动的思考范文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中让学生接受素质教育,并培养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个问题。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枯燥,学生感性认识经验缺乏,如何妥善解决以上问题更存在较大困难。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更应在如何突破传统教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体现新课程改革思想;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实现学生真正减负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主要有精心构建活动情境,挖掘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素材;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用“数学活动”引领数学课堂教学。开展有效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应当从“辛苦型”、“传授型”转向“创新型”、“科研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和研究,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科研是成功教师的必然选择。
正文:在新课程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中让学生接受素质教育,并培养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个问题。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枯燥,学生感性认识经验缺乏,如何妥善解决以上问题更存在较大困难。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更应在如何突破传统教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近几年,本人亲身参加新课改实验,感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对激活数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注意正面评价,给学生以肯定,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意义。
1、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体现新课程改革思想。
新《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将自主探索列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有效的学习活动正是以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为前提。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们币》时,根据以往的经验,一年级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往往较困难,对他们来说是个难点。为此,我课前请学生做了个准备。先请他们回家做个小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A家里需要买什么?父母喜欢吃什么?C我需要些什么?请学生做好记录,然后问父母拿些钱去商店购物。要求有能力的自己独自完成,有困难的可以请父母在傍协助,并要求记录购买商品的单价、数量、总价。回校后相互交流,这次购物活动你学到了什么,知道了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通过这个准备活动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想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
2、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力差异”,而学习速度的差异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差别所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开展有效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在参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
3、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殊来看,小学生活拨好动,他们对学习的参与度取决于各自的兴趣。而有效的学习活动正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成学生的积极有效的自主参与;没有了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4、是实现学生真正减负的有效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分为“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两类。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意义、效率和效果,他们只有学习的压力而学习学习的动力,只有学习的苦恼而学习学习的快乐,他们视学习为包袱。他们不仅有认知方面的重负,更有精神方面的枷锁,不仅有体力透支,更有心力憔悴。而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所产生的学习效率则截然不同。面对同样的“学习量”,主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质量高,精神面貌也好。故而,我们认为“减负”就其实质而言,涵盖着两个层面:一是减轻学生知识学习特别是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负,如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等;二是减缓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抑,解放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变消极、被动地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
1、精心构建活动情境,挖掘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素材。
A挖掘生活性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所包含的事件应当是现实的,为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时,我利用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后黑板的彩色边框,问学生:你能看出它们的排列规律吗?学生看着后面的彩色边框,都兴致高涨,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后我又通过例举生活的各种排列例子进行教学,使本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有效快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B注意素材的思考性及开放性,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有梯度,起点低,有层次性、发展性:二是要控制难度,即难度要适当,通过现有数学知识学生愿意并有能力解决的的可行问题。
2、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A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就谈不上有效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追求任何一种强制的统一、过份的规范、人为的约束.应当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包括让其他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看法,有一个理解和评价的机会;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路径差”与“时间差”;应当积极地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特别在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表达时,要十分注意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由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提供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B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对话.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课上练习,课后作业的“传授型”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孕育.实际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需要沟通、交流、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获得共同的发展.C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倡导合作学习.为了促进学生讨论、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应当进行变革,逐步由原来的班级授课制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较易操作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3、用“数学活动”引领数学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数学课堂教学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教师从先前的唱“独角戏”“满堂灌”到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从先前的被动接受者到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自由得出结论,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从以前的轻过程重结果到注重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发现、动手操作、讨论、合作交流、验证、直至探究出结论,并总结出规律的全部学习过程;从以前的讲授例题、做练习到用数学活动贯穿课堂始终。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课堂更加活跃,气氛更加浓厚。
数学活动是新课程中的一个新亮点和一大特色。以活动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是把课堂看作一个大的数学活动,教师把这个大活动再分解设计成一系列相关的数学活动,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是为了达成一个明确的数学任务,在这些活动中有一个核心活动,每个活动都通过问题串的形式显现出来,而每个问题都围绕着核心来展开。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组合》一节时,我通过让学生拼七巧板、从图形中找你认识的平面图形、拼图游戏、用认识的平面图形画图等几个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一个个贴进自己生活的有趣小活动中,经历拼、找、画,欣赏图案,设计图案,梳理总结知识要点,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拼图、找图、画图中既有争论,又有合作,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平面组合图形的本质,并通过设计有创意的图案让学生认识美,创造美。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作品的平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样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又为在课堂环境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方式,让教师有更多的思考和关注学生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下,在这种开放的,综合的,实践的并且富有情趣的,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探究揭示出数学本质,领悟到数学精妙的思想方法,同时又在数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全面参与,才能使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也真正“活起来”。
4、教师要注意正面评价,给学生以肯定,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新课标指出:评价具有积极导向的功能。正面评价能激起学生保持良好的思想认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给儿童以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唤醒他们隐藏在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数学课堂上同样要注意正面评价。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四个方面:A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评价及评价多样化,特别是对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付出努力的程度及创意性评价,有意识地抓住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展示出“真实”的自我,有助于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课程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B要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就应该尽量避免那种对儿童高标准、严要求式的评价。比如,有的老师对表现差的学生,不是冷静地和学生一起分析差的原因或指出改正的措施,而是运用对比方法,即把他们与表现好的学生进行比较,责备其不好,甚至把他们说成是孬货,这样会是学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失去学好的信心。教师对学生客观的评价应表现在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闪光点,对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能给予恰当而及时的评价。比如说,学生的一次回答,可能答案是错误的,但教师可以从他的积极动脑、大胆举手等方面鼓励他,使其感到老师对他的肯定,这定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他的欲望。C评价注重全面性,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被肯定的机会。听了许多数学公开课,发现老师们都喜欢叫好表现、胆大的孩子回答问题,对于坐在教室各个角落的孩子,他们往往容易被老师忽略。我觉得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应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促进他们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D践行自己的诺言,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有许多老师为了刺激学生,在给学生肯定性评价的同时往往会给予一些承诺,然而课后却不了了之。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时在对学生肯定评价时给予一些刺激性的承诺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有不少老师,常常是为了“情境”而承诺,承诺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颇具工具性的手段。如以上案例中由于老师课上许下诺言:老师将聘请小导游带老师参观他们的校园。所以下课后学生会追问老师。我不知道当学生感受到一种欺骗后,是否还会有一种激情,诚信的分量在孩子心头有多重?
三、开展有效学习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要使数学活动真正实现有效性,关键在于需要一个具有开拓创新型的教师。
1、教师要有科研的意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光有“红烛”精神也不能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我们教师应当从“辛苦型”、“传授型”转向“创新型”、“科研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和研究,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科研是成功教师的必然选择.
2、教师要有“开放的头脑”新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数学教育的“开放化”与“个性化”,其核心是让学生数学地思维.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树立起全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起科学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没有“开放的头脑”,也就很难真正实现新课程的教学.
3、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处理好六个“善于”。
教师在活动中一要“善于创设”: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气氛和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动环境。例如:有趣的导入,激趣的提问,激增好奇心的练习,以及音、像、画面等,以诱发学生的兴趣,因为有了兴趣,就有学习的动力,就孕育成功的希望,有了成功就产生动力,就激增兴趣……;二要“善于发现”,教师在课堂里要善于蹲下来看儿童世界,在活动的过程中去有心发现来自于不同层次学生相对自己而言、相对普通方法而言、相对固有结论而言的创新火花;三要“善于倾听”,教师要面向全体,倾听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参与活动后的信息反馈,或是流畅的、或是断续的、或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或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四要“善于赏识”,要赏识“好孩子”的优势,更要赏识“后进生”的点滴进步,要赏识“听话的”,也要赏识让老师尴尬的“不识趣的”学生的“个性”,并适时适当地予以扶持和扶正;五要“善于宽容”,要宽容“好学生”的退步,要宽容学生知识中出错,要宽容屡经帮助、辅导而知识技能错误又屡屡重现的学生。只有以宽容对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减轻和放松心理负担,而鼓起自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数学学习活动满足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学生的积极参与使课堂教学处于动态的、发展着的思维状态。而学生则表现出主动、积极和充满信心的愉悦情感,学生的参与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在参与中产生的求知欲望、行为习惯、意志、情感和良好的自我意识等都会得到很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