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浅议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电教论文-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论文《浅议多媒...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论...

小学数学论文《浅议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电教论文

2016-10-28

小学数学论文《浅议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电教论文

【摘要】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不受时空限制,直观、形象、生动,有较强的感染力,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加快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速度,拓宽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字】 多媒体 优化 课堂教学

【正文】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不受时空限制,直观、形象、生动,有较强的感染力,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加快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速度,拓宽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具体做法,浅谈一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要使学生学好,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多媒体则能有效创设情境,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0的加减法”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用多媒体演示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小猴子上树采摘桃子情景,然后让学生数一数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接着让学生思考小猴子会摘取几个桃子?由于多种媒体的参与,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类似于动画片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小猴子会摘取4个,还剩1个,即5-4=1,有的说小猴子会摘取3个,还剩2个,即5-3=2……教师一边组织学生开放性的学习,一边用多媒体演示小猴子的摘取情境,使学生学得生动、形象。当有学生说到5个桃子全摘取和一个也不摘取时,即5-5=0和5-0=5时,教师随即引入课题——0的加减法。这样的多媒体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强烈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二、运用多媒体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等独特功能和综合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旋转与平移,分割合并,以及慢镜头的分解动作,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隐形为显形,从而达到拓宽教学时空维度,降低抽象思维坡度,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行程问题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原来都是学习一个人在一条路上行驶,而相遇问题是两个人同时在同一条路上行驶。对于初次学习两人在同一条路上行驶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例题:

以往没有多媒体引入课堂时,我都是用两名学生上台演示,虽然也比较形象,但两人在同一分钟之内走的路程和并不那么形象鲜明,不容易理解。现在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明白,我制作了动画,在一条线段的两端各站一名动画小人一个叫小萍,一个叫小明,单击鼠标小萍与小明两个人就同时出发,面对面走来,走1小段路后,告诉学生这时时间过了1分钟(同时把他们在这1分钟走过的路程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线段标出来),并让学生边看动画边回答,小萍与小明两个人出发的时间是不是相同?他们是从几个地方出发的?行走的方向怎样?如果小萍行驶这段路程用1分钟,那么小明行驶这段路程用多长时间?小萍和小明1分钟内走的路程叫他们各自的速度,这两条彩色线段加起来的和就是小萍与小明在同1分钟行驶的路程,叫他们的速度和。紧接着,点击鼠标两人又行驶一小段儿,也用彩色线段标出来,告诉学生,这1分钟内小萍行驶多少,小明行驶多少,在这1分钟两人共行驶多少,……直到两人相遇,问:从开始出发到现在相遇,小萍行驶了几分钟?小明行驶了几分钟?你能求出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吗?通过这样的演示,学生对相遇问题中的关键词两人行同一条路、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迎刃而解,并牢记于心。

三、运用多媒体巧设悬念,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知识的学习时,要有意识地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目的在于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能在学习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下进行。

例如:教学“米的认识”时,我用大屏幕显示教材第16页主题图,然后问:小狗保安说了些什么?学生很快地说出身高1米以上的要买票。师:1米有多长呢?学生兴高采烈,踊跃比划。然后老师用大屏幕显示米尺。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有多少厘米?生:(踊跃回答)1米有100厘米。师:(惊喜地)你们是怎样知道的?生1:尺子的末端有一个数字100,所以1米有100厘米。生2:尺子上有10个大格,每个大格是10厘米,10个大格就是100厘米。师:真的吗?我们一起数一数。(大屏幕逐一闪动数字)生:10厘米、20厘米……100厘米。师:90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90厘米再增加10厘米是多少厘米?100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呢? 学生回答,师板书:1米=100厘米或1 m=100 cm。就这样通过直观动态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地理解了“米”,知道了1米有多长。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探索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生,其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在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形象逼真地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把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机地促使了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为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我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演示了几组大小不等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利用多媒体的效果,把这些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组成一些物体,并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象什么?如:机器人、房屋、树和猫等。接着请各组设计拼图方案,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制作的方法和所用的图形。孩子的智慧,在集体的合作与互助探索与创新中展示了出来。

生1:我们组的作品名叫《美丽的房子》。我们用三角形当屋顶,用长方形当屋子,圆形当烟囱的烟。房子很漂亮,但希望大家要保护环境,让每个地方的房子都这么漂亮。

生2:我们组的作品是《冬天的雪人》。我们用两个圆形粘成雪人的头和身体,用两个三角形粘成松树,眼睛也是圆形的。白白的雪漫天飞,飘飘洒洒落到地上。

生3:我们组是《机器人》,我们用正方形粘成机器人的头,用长方形粘出身体、胳膊、腿,眼睛是圆形,嘴巴是正方形,我们制作机器人是维护世界和平的……

还有的小朋友拼出了鱼、汽车、坦克、不倒翁等。这样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要求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教育技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思路变得开阔。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我用flash设计一些新颖的动画课件,演绎引领做角、玩角、变角等一系列递进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对动画的观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的角,并在这个动态变化中体会、理解、认识了广义的角。在此基础上课件再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角1的边长一些,角2的边短一些),让学生猜想这两个角的大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的说角1大,有的说一样大。然后,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角移动在一起正好重合。这就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画面清晰,直观动感,趣味横生,学生看得仔细,想得认真,既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概念,又能充分感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积极作用,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使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拓宽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得也自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优化。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