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论文之动手实践...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论...

小学数学论文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016-10-27

小学数学论文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摘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合作交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动手操作,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创设情境,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等几方面进行阐述,我认为小学生数学合作学习中要鼓励每个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大胆猜想,敢于标新立异,形成自由和谐的探讨气氛,主动向未知挑战;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发展导向,不仅要使学生成为“知识人”更要成为“社会人”,达到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益,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样数学学习就有了生机,数学教学就有了活力。

关键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创设情境

正文: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合作交流应以自主探索为基础,因此,自主探索体现出的是一种个人独立的单向静态的学习活动,而“合作交流”提供课堂平等交流的机会,培养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它是一种体现团队协作的多向动态的学习活动。小学自主探索学习是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创新”的培养目标。

一、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教师要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根据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问的探究心理,以旧引新,及时把新问题呈现在他们的面前,使她们把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当做一种自我需要,产生强烈的自觉性和渴望感,让学生置身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为参与学习新知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学习内容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一种不平衡、不协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有趣的数学问题,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3、30、300后,引导学生思考:“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量连起来?”对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300总比30、3大,怎能用“等号”连起来,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3元=30角=300分”,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3米=30分米=300厘米”。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接着提问: “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争先恐后地说:“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教师这时说出:“像3、3.0、3.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相等?”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使学生不仅对新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启发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了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渴望。

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以平等和谐的姿态面对学生,加强教学互动,促进学生学会合作,让学生去认识、去探索,主动地学习新知,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和创造出来。但在探究学习中,问题思维空间的拓展使学生个体学习出现认知模糊,独立思考的结果往往各不相同,也会使学生产生许多疑惑,这时教师可组织一定程度的课堂讨论,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本节的重难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我安排以下环节:①先让小组探究合作,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种物品(每种物品中数量多于1),动手分分,用分数表示,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分数多;②再让各小组汇报交流,力求创新,说说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这里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操作过程,让学生突破“一个整体”,感受到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其中这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③师引导小组自己举例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这样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构建新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学习新知的全过程。使她们知道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三、动手操作,激励学生积极探究

数学教学,我们应当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有这么一句话: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多动手做数学。教师应多想办法、出点子,用数学的魅力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想学,自觉地去探究。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保证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感悟,发现规律,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猜”手中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再让生量出长方形、正方形边的长短、角的大小,并比较所量的结果,最后用对折的方法来验证长方形的特征。这样,学生在猜、量、比、折的操作活动中,不仅认识了长方形的边、角的特点,而且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边、角的特点。有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节课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贫乏,对人民币的知识了解甚少,上课前我把学生编成课外小组,指定学习组长,进行课外调查、学习、研究。布置调查研究内容:1、搜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2、商店购物,进行人民币的兑换3、你还认识哪国人民币?课堂上,给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机会,学生思维活跃,争相交流,不断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从生活中学数学的道理,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奥妙。因此,在合作交流中,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构建数学世界,对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是有利的。

四、创设情境,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让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教师设计以下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主动发展中解决学习中的难点,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首先,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辅垫复习时就采用了“开火车口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教学新知识 “20×3”、“300×4”时,教师设计了学生自主的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小棒进行“摆算”。学生“摆算”后,师又引导他们思考:在“摆算”中你是怎样想的?说说口算过程。这样,不仅让生在自主操作活动中感知了“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内在含义,探索出了“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而且让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再次,在深化练习时,教师有意识在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讨论学习,把“一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进行对比,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感悟,能产生不同的体验,得到不同的发展。最后,在巩固练习时,教师让生做“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自主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内在含义,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并巩固了“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总之,小学生数学合作学习要鼓励每个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大胆猜想,敢于标新立异,形成自由和谐的探讨气氛,主动向未知挑战;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发展导向,不仅要使学生成为“知识人”更要成为“社会人”,达到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益,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样数学学习就有了生机,数学教学就有了活力。2015年1月17日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