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说课稿-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
首页>数学教研>说课稿>《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说课稿

2016-10-27

一、说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第89~90页的例1以及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17的第1题。

二、说教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增强策略意识,灵活运用学过的画图策略,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为进一步学习假设策略以及下一册的转化策略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因为,替换策略,其本质就是假设。

三、说目标

鉴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替换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等量替换的方法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难点是使学生明白怎样替换及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四、说教程(说教法与学法)

下面,我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并结合过程说说我的教法设计及学法思考。本课采用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分为以下五步。

第一步,课前自主阅读。

“课前自主悦读”是生态课堂模式的首要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预习提纲(或问题)的引领下,自主阅读教材,尝试完成练习,提出预习困惑。预习提纲是学生预习的“拐棍”,对预习起到导向作用,提示了一节课的重点或主要内容。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挑战性,要想解决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深入也不行,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预习地良好习惯。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条件的?

2.解决例1运用了什么策略?怎样替换?为什么这样替换?

3.根据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怎样解决问题?请列式解答。再想想怎样检验?

4.如果把“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条件改为“大杯比小杯多20毫升”你还会替换吗?

第一个问题重点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说说对这个条件的理解。因为这是运用替换策略的前提和依据。第二、三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替换策略的本质,初步掌握等量替换的策略。因为解决问题的思路教材都已经呈现出来了,如果学生不去追问几个为什么,只是机械模仿,生搬硬套,那么,预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第四个问题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尝试练习,旨在启发学生运用替换策略解决新问题,实现从认识策略到运用策略的飞跃,同时,也为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做铺垫。

第二步,课内同伴互助。这一步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组内讨论交流

课一开始,教师直接提出研究话题,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预习收获和疑问,对小组学习提出一些要求。学生交流时,教师选择几个小组参与讨论,倾听学生发言,特别关注学生是否能完整说出替换的过程和解答的过程。

这一环节,以《悦读日志》为线索,以小组学习为载体,在小组长 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分享预习的收获,重点交流预习的困惑。通过兵教兵、官教兵,从而达到兵强兵、整体提升的目的。所谓水涨船高,学习力较差的学生得到了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了帮助者的提升,

第二层:小组汇报展示

请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这一环节是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同时提出预习中的困惑。因为,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还需要教师的教。但是,这种教是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学生在预习中可能的问题有:怎样替换?为什么要替换?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检验等

第三步,难点教师介入。

1.倍数关系

解决例1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因此,当学生提出可以运用替换的策略将大杯替换成小杯时,教师追问具体替换方法,以及依据,让学生在题目中寻找关键条件,并画图表示替换过程。完成替换后,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说说替换后的数量关系即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根据这一结果怎样列式求大、小杯容量?小杯换成大杯的替换方法也可以照上面教法进行,让学生完整展示解题过程。

学生汇报检验方法后教师指出:这里的检验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最后小结:把大杯换成小杯和把小杯换成大杯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它们都是先通过替换把两种量变成一种量再解决问题;在替换过程中,要抓住等量关系进行替换;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本环节旨在唤醒学生生活中“换”的经验,让学生借助画一画、算一算,体验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用替换策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感受策略的价值,增强策略意识。这里把检验安排在写答句的前面,有两层意思:一是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二是验证替换策略的可靠性。

2.相差关系

学生交流预习思考4,教师相机演示换杯的过程。

追问:将1个大杯换成1个小杯,少装多少毫升? 7个小杯,一共装了多少毫升呢?每个小杯可以装多少毫升?每个大杯呢?怎样列式?

思考:还有其他替换方法吗?怎样检验替换后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

小结:无论是将大杯替换成小杯,还是将小杯替换成大杯,都是通过替换把两种量变成一种量;在替换时,要考虑总容量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多了多少或少了多少。

在两个相差关系的量之间进行替换时,学生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替换以后总量变化了、总量是怎样变化的。教师通过演示替换的过程,能引起学生关注替换后总容量的变化,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四步,师生总结提升。

组织学生回顾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通过师生总结提升可以形成本节课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更加严密、清晰。

第五步,课堂检测反馈。

1.指导完成“练一练“。

2.课堂作业:练习十七第1题。

3.拓展练习。

△+○=20,○=△+△+△

△=( ),○=( )。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应用替换策略,进一步体会替换过程中每一步的意义,沟通替换操作与数学表达式之间的联系,建立用替换策略解决某些问题的模型。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