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纪实与反思-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克和千克》教学纪实与...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克和千克...

《克和千克》教学纪实与反思

2016-10-27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克和千克》教学纪实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克和千克》教学纪实与反思教材简析:

教材是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再教学一些质量单位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对1克与1千克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克、1千克的重量,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

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还缺乏了解,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让他们亲自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通过实践,探索出质量单位1千克=1000克的进率。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

4.初步学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盘秤、5袋1千克物品、1袋3千克物品、1袋500克的物品、一些1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瞧,春天的景色多美呀!真是郊游的好季节,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去超市购买一些郊游时所需要的物品吧!

师:(出示主题图。)孩子们,来到了超市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饼干110克。

生:苹果1千克。

生:豆油5千克。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你们所说的克和千克就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师:克和千克是它们的中文名字,它们还有英文名字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g是克的英文缩写,kg是千克的英文缩写。如果在包装袋上见到5只要读5克,那见到5kg呢?

生:5千克。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师:5克和5千克都是用来表示重量的,那知道物品重量的方法有哪些呢?

生:看包装袋上的标志。

生:用秤称。

师:那么,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呢?

生:我在蛋糕城见过电子秤。

生:我在小卖店见过盘秤。

生:我在姥姥家见过磅秤。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认识这么多秤啊!请大家看大屏幕,看看这些秤中有没有你们见过的,然后和同学们说一说。(生交流。)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用盘秤来称量一些物品,谁会使用盘秤呢?

生:把要称量的物品放在盘上,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  师:你的生活经验可真丰富,这么小的年纪就会用秤了。

[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数学经验和数学思维。]

三、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一枚2分硬币,它有多重呢?谁来猜一猜?

生:1克。

生:2克。

生:3克。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谁愿意来称一称呢?

(生称2分硬币。)

师:有什么发现?

生:指针没动,量不出来。

生:看来一枚2分硬币实在是太轻了。  师:那怎么办呢?  生:用天平称。  师:同学们,用天平称量物品和其他的秤可不一样呀!你们要认真观察。(课件演示。)  师:现在屏幕上是一架调好的天平,指针正好指向0刻度,我把这枚2分硬币放在左盘,有什么发现?   生:向左倾斜了。  师:现在老师把右盘放上1克的砝码,怎么样了?

生:指针又指向0了。

师: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一枚2分硬币正好重l克。

师:那这1克重的2分硬币放在手中是什么感觉呢?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

师:谁能说一说,1克放在手中是什么感觉?

生:1克实在是太轻了,就像没拿东西一样。

生:就像拿一片羽毛一样。

师:同学们,根据这1克的感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生:一小块海绵。

生:3粒黄豆。

生:2粒花生。

师:一枚2分硬币是,1克,那2枚、3枚5枚呢?下面就请大家把你们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来感受一下1克与2克、3克5克的不同吧!(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

生:我们组是拿1克和2克进行比较的,觉得2克比1克稍微重一点。

生:我们组是拿1克和5克进行比较的,觉得5克比1克重一些。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认识了1克和几克,并且亲自感受到了它们的实际重量。现在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克的。

生:我们是用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的方法来认识克的。

师: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千克。

2.认识千克。

师:现在老师这有3袋物品。(一袋1千克毛线、一袋1千克大苹果、一袋1千克小苹果。)哪一袋重一些呢?请来猜一猜。

生:毛线会重一些,因为毛线比较多。

生:大苹果重一些。

师:看到大家的意见还是不统一,那谁愿意来称一称。(生称3袋物品。)

师: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1千克。

生:数量多的物品不一定重。

师:你们可真丫不起。有这么多的发现,你们想亲自感受一下这1千克的实际重量吗?(生小组活动。)

师:1千克拎在手中有什么感觉?

生:比1克重多了。

生:拎在手中胳膊都酸了。

师:现在大家就拿出身边的物品和这1千克比较一下。看看谁重一些呢?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呢?

生:我们组是拿5本书和1千克进行比较的,我们认为5本书比1千克重。(生到秤前验证。)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这1千克拎在手中的感觉牢牢地记在心中,那我们就用这种感觉做一个游戏,每组选一名感觉最准的同学到台前来做游戏。

师:现在老师来宣布一下游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克和千克》教学纪实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克和千克》教学纪实与反思规则,每名选手闭上眼睛,师会递给你两袋物品,其中一袋正好是1千克,另一袋不是1千克,请你闭上眼睛选出1千克的物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都是拿一些物品和1千克比较的。其实比一比也是学习数学的方法,以后我们会经常用到。

3.探索1000克=1千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不仅认识了克和千克,而且感受到了他们的实际重量,那么克和千克会不会有联系呢?

生:会有联系。克轻千克重,克多了就变成了千克。

师:那么多到什么程度是1千克呢?

生:1000个1克就是1千克了!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吧!现在老师手中拿的是一袋500克的盐,那两袋呢?

生:1 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00+500=1 000。

师:很聪明。那么我们这两袋盐放在秤上称一称是多少?

生:1千克。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1 000克:1千克。

师:孩子们又有了新的发现,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师:规在请大家打开书做第4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充分感知1克和1千克的重量。]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都不错,不知道淘气学的怎么样?我们赶快来看一下淘气的记录单吧。

(我是淘气,听说要郊游了,我们买了许多好吃的:一个200千克的大苹果、5克的水、120千克的面包、一个4克的大西瓜,我会分给你们吃的,同学们我记录的对吗?)  生:不对。200千克的大苹果应该是200克。

生:5克水还不够一口喝的呢!应该是500克。

生:应该是120克的面包。

生:没有4克的西瓜应该是4千克。

哪节设计主要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训练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反思:

审视这节课有3个优点:

1.教师智慧的引领,激发了课堂的生气。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习,应当是学生在教师充满智慧的启迪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的教学,拓展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式空间,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设计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探究的动态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教师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体验与探究中构建知识,并能根据他们的情感需要进行智慧的引领,激发了课堂的灵气。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像磁石般吸引着学生,再加上教师评价方式由个人到小组,充分调动了孩子们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2.学生经历了充分体验,体现了探究意味。

传统的教学知识的形成是由教师讲的,在本节课教师充分给学生提供了做活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让学生通过估、称等方式亲自体验到的,使孩子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显然,只有让孩子在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

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了数学知识,感悟了数学方法,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想象、推理、猜测、判断等一系列活动,挑战自己的思維,特别是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浪高过一浪。

31思想方法的归纳,使教学溢光流彩。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我在教学的同时,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使学生能更好地形成数学知识结构,提高思维品质,尽管二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准确地归纳学习方法,但教师能经常渗透,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然而,教学经常称为遗憾的艺术,其中也不乏一些欠缺之处。由于场地过大,在天平的演示时,教师没有用实物,而是用了课件。小组活动时,提问面还有些窄,相信在不断地学习和努力后,教学将会更加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