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学课题分析-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课题分析
首页>数学教研>课题研究>五年级数学教学课题分析

五年级数学教学课题分析

2010-05-31

一、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 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十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负数的初步知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四则计算,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周期现象,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公顷与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

二、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

①通过合理的分类,并借助直观,让学生体会正负数与0的关系。

②要借助直线上的点,使学生初步体会负数的大小。

③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完整过程。

④把握探索小数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思路。

⑤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⑥要鼓励学生画图列举寻找规律。

⑦理解用计算器探索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活动线索。

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⑨引导学生依据具体数量关系列出乘、除法算式,逐步丰富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

⑩要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2)基本技能:

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②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③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④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认识负数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结合现实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初步能认、读、写负数;第二部分是负数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1. 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初步能认、读、写负数。

2.引导学生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使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对各种图形特征及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1、使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2.理解三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公式解决面积的计算问题。

[page]-->

认 识小 数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记数单位,能正确读写小数。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比较小数的大小。能够利用小数将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作单位的数。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按要求正确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1、理解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小 数加减法

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和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2、难点:自主地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

找规律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1、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用除法解决这一问题的优越性。

解 决问题的策 略

联系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一列举”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列举,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在列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隐含的规律,逐步提升有序思考的水平。

1. 联系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一列举”的基本方法。

2. 让学生在列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隐含的规律,逐步提升有序思考的水平。

小 数乘 法和除法

(一)

引导学生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探索由小数点位置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乘

10、

100、1000……的积。

1.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公 顷和平 方千 米认识公顷,探索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认识平方千米,探索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

1. 认识公顷,探索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2. 认识平方千米,探索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二)

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和法则。

2、积和商里小数点的处理。

统 计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教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提高学生根据图中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1.要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2. 让学生在列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隐含的规律,逐步提升有序思考的水平。

[page]-->

四、教学措施

1、切实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1) 要使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法则。

(2) 注意口算与笔算相结合。

(3) 注意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1) 充分运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数数量关系。

(2) 理清思路,揭示解题规律。

(3) 注意运用对照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和整数中倍数关系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支持启发工钱教育。

4、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5、在教育在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抓好补差,努力提高及格率同时抓好优等生的提高教育。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